上海工业
主办单位:上海市经济委会
国际刊号:1006-8546
国内刊号:31-1882/T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6985 人次
 
    本刊论文
中小民营企业产业集群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分析

摘要: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为研究重点,剖析中小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从保持持续竞争力的角度,就如何推动产业集群的升级提出一些建议。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292229.htm
  Abstract:Industrial cluster is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on power of local economy. This paper anatomizes the competition advantage of small private enterprises cluster, as well as problems arising in its development. As to how to drive industrial cluster to upgrade, the author is trying to put forward some advices.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产业升级
  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s, competition advantage, Industrial upgrade
  作者简介:孙文娟(1986 - )女,河南驻马店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
  
  一、引言
  
  产业集群是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成长的重要模式,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所处行业的重要出口基地。但是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产业集群仍主要依靠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产品同质化、缺乏品牌、创新环境不佳、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其可持续发展。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产业集群在成长并基于成本优势创造了一定时期的繁荣之后,产业升级成了其获取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
  
  产业集群是一组或数组在地理上靠近的彼此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产品和服务供应商、专业化的分销网络、相关企业、政府以及其它相关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结在一起的系统。系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内部各组织之间有着紧密的合作和激烈的竞争关系。
  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①地理空间集聚性,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在一定区域彼此邻近。②相互关联性,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在研发、生产、服务、销售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③经济外部性,一个产业的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大量聚集使企业分享着专业化协作、专业分销网络、社会化服务等外部经济的好处。 ④社会文化性,每个集群的形成均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⑤中小企业主体性,产业集群一般是大量中小企业集聚而成。
  
  三、集群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3.1 集群对企业竞争力的正效应
  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成本因素、产品因素和品牌因素。产业集群在在这三个方面都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①成本因素。集群内部相关企业的高度集聚赋予了企业成本优势,其产生机制如下:环境成本低;集群内企业可以共享专业性资源(原材料、熟练劳动力、专业技术人才和隐性经验)、政策资源和公共设施。信息成本低;相关企业的高度集聚使企业能较低成本地获取产业信息。交易成本低。地理位置的邻近降低了企业之间的运输成本;集群内的企业容易建立起彼此信赖的合作关系,降低了谈判和合同执行的成本。
  ②产品因素。集群在产品上有需求和供应的优势。需求方面,集群与世界各地需求商的紧密联系使企业更容易发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缺口,进行异质化产品或者新产品的研发。供给方面,随着区域内核心产业的发展,随之诞生了大量相关的原材料和服务提供商,使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取得多样化生产的优势,满足顾客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③品牌因素。首先,集群专业化大规模的生产,能给消费者以“原产地”效应,使集群品牌的初步树立比较容易。其次,区域营销使集群内各个企业分摊了品牌创建的成本,凝聚了集群的向心力。
  3.2 集群在企业竞争力方面的负效应
  ①拥挤效应。根据James M Buchanan(1965)的俱乐部理论, 俱乐部物品的一个特点就是成员增加到一定程度会产生拥挤效应。该理论认为, 一个俱乐部的最佳规模就在拥挤成本正好等于新成员分担运转成本所带来的边际节约的均衡点上(如图1所示的E点)。集群相当于一个自愿聚集在一起的组织的俱乐部,随着企业的增加,会产生运转成本的边际节约。但超过最佳规模点以后,这个边际节约不足以弥补企业边际利润的降低, 进而减少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投入的资金来源,导致集群内部低技术过度竞争的出现。
  
  ②自闭效应。集群内企业以及辅助性机构之间密切的相互关联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同时, 也使集群逐渐转变成一个封闭自守的系统,不能迅速与外界进行信息、能量的交换,市场应变能力降低,吴晓波称此为“ 自稔性”风险。
  ③“ 柠檬”效应。即由于购销双方信息不对称和生产企业的机会主义,如果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考虑到提高质量所需的投资大于质量提高后所获得的收益, 不采取提高质量而采取“ 搭集群声誉便车”的行为,长久下去, 在该集群内部, 能存活下来的必将都是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如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 温州皮鞋”现象、“ 晋江皮鞋”现象。
  
  四、我国产业集群保持持续竞争力上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多是利用成本优势参与市场竞争。成本优势在产业集群发展初期起着孕育和推动作用,随着产业集群的成长,它的作用将呈现递减态势,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我国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大都遇到了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利润降低、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等障碍。随着人民币升值,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以及环境方面的压力,我国沿海地区许多产业集群从2007年已经出现了比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出路在产业升级。
  集群升级策略则因集群类型而异。从价值链的角度可以把产业集群分为A型和B型:A型――有完整产业链型,即集群内部有着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装配和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B型――无完整产业链型,即集群内部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只是专业化于某些环节的生产,服务于全球产业链。从竞争和协作形态又可以把产业集群分为C型和D型:C型――横向竞合型,即集群内生产企业以横向竞争为主,进行着相同或类似产品(服务)的生产。D――纵向竞合型,即集群内企业以纵向协作为主,在产业分工中为其他企业进行配套生产。那么,我国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4.1 AC型――产业链完整,企业横向竞争为主,进行着相同或类似产品(服务)生产
  AC型产业集群多是以生产工序比较简单的产业为主,同一产业的众多企业在相同或类似的产品上进行着竞争大于合作的分工。因此,产品同质性强,创新上容易出现“搭便车”的现象,企业对创新投资得不到合理补偿的担心遏制了集群内创新风气的形成。其次,技术含量低、投入少和加工简单等优势很容易被其他区域模仿,集群的竞争优势难以保证。最后,大量企业在相同或类似产品上的直接竞争可能导致“柠檬市场”,损害集群的形象。
  AC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是形成创新风气。首先,地方政府要强化对企业创新的引导作用,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领袖型” 企业,避免低水平扩张引起过度竞争。其次,针对巨大的技术溢出效应,政府一方面可以做一些外溢效应突出的基础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财税措施对创新企业进行补偿。再次,要积极发展行业协会的监督、协调和服务作用。加强对集群内企业的规范和引导,避免“柠檬市场”的出现,维护集群品牌的形象,促进集群的良性发展。

  4.2 AD型――产业链完整,企业纵向协作为主,为其他企业进行配套生产
  AD型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如下:①生产柔性化。产业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生产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通过协作共同完成一种产品的生产。②企业关系网络化和密切化。企业间分工高度细化,上下游企业之间协作密切。AD型产业集群有着较好的发展势头。然而在其参与到国际市场中更激烈的竞争之后,发展中的软肋也逐渐显现出来。如:品牌优势不突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贴牌” 生产现象普遍;经济增长粗放性等。
  AD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是加强创新能力。AD型产业集群由于以纵向分工为主,创新的溢出效应更主要的表现为正效应,集群内有着良好的创新风气。然而由于单个企业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不足,致使其空有创新的动力,而没有创新的能力。因此,AD型产业集群的创新要求众多处在不同环节的企业联合起来,协作进行。地方政府一方面要为企业协作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采取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政策。另一方面要创建区域品牌,并引导大型企业创建个体品牌。个体品牌可以给区域品牌以“依托”,同时,也可以增强集群内企业的品牌意识。
  4.3 BC型、BD型――产业链不完整为主要特征
  BC型、BD型产业集群都是没有完整产业链,专业于某些生产环节的集群,所不同的是竞争形态的不同。横向和纵向竞合的集群持续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前面对AC型、AD型产业集群的分析中已经论述,相关结论适用于BC、BD产业集群。下面就其没有完整产业链这一共同点进行分析。
  大量的研究表明,这两类产业集群最具潜在危机。因为它们主要是随外资进入而产生的跨国公司的加工装配基地,处在国际价值链的低端,进行着“两头在外(研发和销售在外)”的生产。外来企业在当地聚集是看中了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软环境优势,进入时一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生产企业相继投资设厂,以维持原有的生产联系。这也是被一些学者称为“复制群居链”的进入方式。集群中外资企业对当地相关产业的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差,没有完全把当地企业纳入到他们的产业链中,产业对外来资本和国际市场高度依赖,并未真正根植于当地。“复制群居链”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外来企业会不停的寻找最有利的迁移区位,一旦区位对比条件发生变化时,会发生外资企业纷纷迁走,当地企业产业链条支离破碎的产业空洞化的现象。
  对于这两类产业集群,政府部门首先要注重在本地发展一些起支撑作用的基础结构,包括良好的软硬件环境,积极引导关联企业的产生和成长,以利于外资的“本土化”,逐步打造出根植于当地的完整产业链。其次,引进外资的同时,积极吸收和消化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技术,推动当地企业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技术创新,走自主创新之路,从加工装配逐步深入到研发和销售环节,占据产业链的高端。
  
  五、结论
  
  我国产业集群要要保持持续竞争力就要加强自主创新,加速升级,积极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迈进。对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和相关机构要根据集群的特征寻找对策,走出适合自己的集群升级之路。区域的发展是在产业的发展中实现的,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中产生的,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产业集群只有从成本竞争转型到产品和品牌竞争,才能持久地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缉慈. 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中的企业邻近与集聚辨析. 区域发展.
  [3]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 程学童, 王祖强, 李涛.《集群式民营企业成长模式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5] Po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ember-December,1998.
  
  注释:
  1程学童,王祖强,李涛.《集群式民营企业成长模式分析》.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上海工业》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上海工业》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